第一篇:观后感焦裕禄
观《焦裕禄》有感
近日,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电影《焦裕禄》,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党员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诤诤誓言,结合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我个人有以下感想:
一、学习焦裕禄精神,提高思想觉悟
兰考县遭遇自然灾害,人民群众衣食无着,许多干部想往外调,焦裕禄却受命于危难之时,不攀他人,不讲条件。工作中,焦裕禄遭人误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一如既往的干工作,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确立了一个标杆。
二、学习焦裕禄精神,端正工作态度
焦裕禄同志救灾治涝、数月艰苦、手拿雨伞、与群众一起战洪水;把生死置之度外,以重病之躯,夙夜匪懈地为兰考人民奔波、操劳;身为县委书记,没有官气、阔气,他的儿女因为穿破旧的衣服而被同学取笑。
作为新时期的我们,无论是办公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比四十多年前优越很多,我们要立足岗位、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反过来又要将学到知识,练就的本领,全部用到工作中。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畏难、不推诿。
三、学习焦裕禄精神,心系人民群众
焦裕禄是群众利益的代表,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他从没有考虑过个人的成败,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得失。他不怕艰难困苦,不畏流血牺牲的,锐意进取,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把生命交给了这片热土,他没有高谈阔论、没有留下什么警世明言,甚至没有像样的政绩工程,但他有一颗火热质朴的心, 他心里想的是人民,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兰考那郁郁葱葱成片的泡桐林铭记了他光辉的一生,如今长满了庄稼的昔日的盐碱地证明了他的丰功伟绩。
我将以焦裕禄同志为学习的榜我们当不畏困难,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我们要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扬焦裕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向困难低头,不断开拓进取。
第二篇:焦裕禄观后感
焦裕禄》观后感习惯于点击明星阵容强大或者大制作的影片,这种朴实的人物影片已经太久没有引起我观看的兴趣了,或许是因为拍摄手段平淡,又或许是因为影片内容过于严肃怕突然刺痛自己有些麻木的内心。看了《焦裕禄》的确给我的感觉还是有一丝严肃,看完后有一种被人物的平凡而伟大所湮灭的感觉,觉得我应该审视审视自己了。电影说的是被任命为兰考县委第二书记的焦裕禄同志走马上任,为改变兰考县贫穷落后的面貌,深入基层,访贫问苦,不顾肝脏经常胀痛,在治理“三害”第一线坚持工作,领导兰考人民战天斗地,至始至终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最后由于过度操劳,肝病剧烈发作,被送进医院,结果诊断为“肝癌后期,皮下扩散”,于1964年5月14日晨,与世长辞的事迹。在焦裕禄同志逝世的时候,近十万群众自愿赶来,组成一支浩荡的送葬队伍,将焦裕禄同志的骨灰送回兰考。影片中, 在焦裕禄同志生命终止的一刻,他还想着党交给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兰考的灾情还挂在他的心头,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他扎根的土地。千百名兰考县老百姓悲恸欲绝,自发为焦裕禄送葬,这感天动地的悲壮场面洋溢着人民群众真情的魅力,透视出人民群众对真正的共产党员崇高人格的敬仰和爱戴,表达了人民怀念焦裕禄的深情,更从另一面让我感受到了焦裕禄在人民心中的伟大和他强大的的精神魅力。尽管这些的故事从小到大已经非常熟悉了,事实上大多伟大人物的故事也都是如此,但是看了这部电影我仍然是感动,再感动。在这个物质生活被高度夸大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肯为了别人的利益、别人的死活而真正的付出,我想焦裕禄作为光荣的典型,是该存在的,因为他代表了一些人,一些让我们相信,这世界还有光荣和理想的人。一个那么平凡的人物是需要何等的勇气敢于和自然灾害、恶人和疾病作斗争,又是需要何等的责任感,敢于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自己的事业,因为他有信仰,有着我们所缺乏的东西。2014年度细分行业报告汇集制造行业报告 互联网行业报告 农林牧渔行业报告当一个人非常专注、非常集中的时候,他的能量是非常强大的。焦裕禄同志也正是因为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的信仰,才能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上,成为一个令人敬畏的人,做了一个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他的精神,将活在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也活在每个人的心里。电影《焦裕禄》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令人肃然起敬!有时候,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难免会有一些懈怠,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诱惑也难免会让人有一些分心,甚至迷失了方向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我更应该正视自己的人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约束自己,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严格要求自己,而不是麻木地去活着。有了理想,才能有激情,这是作为一个成年人起码应该具备的东西,只有把理想当成一种信仰,才能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自己的不平凡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5月15日上午,我带领建委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电影《焦裕禄》,尽管这已是我第三次看该部电影,但电影中焦裕禄那高大的形象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焦裕禄同志逝世距今已有40年,40年来,我们国家风雨变迁、沧海桑田,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人们对生活的观念也变化很大,但我们却依然记着焦裕禄这样一位共产党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他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为人民,无私奉献、情操高尚、人格伟大;他带领群众抗风沙、战盐碱、堵风口,栽下了泡桐几百里,造福兰考人民;他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所以他人虽死而神不朽,精神逾远而弥存。他的事迹感动了整整几代人!62年,年仅42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在冬天的寒风中调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走进兰考这片贫瘠的土地,迎接他的不是簇拥着的鲜花,不是经久不息的掌声,而是衣衫褴褛满面尘垢的孩子、是饥寒交迫逃荒要饭的灾民,是大雪、是风沙、是饥荒、是荒芜的土地,身为县委书记,身上没有官气、阔气,一件旧大衣是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他的儿女和老百姓一样挨饿受穷。为了兰考人民能摆脱穷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焦 2014年度细分行业报告汇集制造行业报告 互联网行业报告 农林牧渔行业报告第 2 页裕禄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走了兰考大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焦裕禄同志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那简陋而又潮湿的办公室里,他和同志一起规划着兰考县的宏伟蓝图;在北风呼啸,飞沙漫天的田间地头,他和群众一 ……此处隐藏2754个字……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反思自己作为领导人的过错,他认为作为领导人。他的责任就是为一方百姓谋福利,让他们把日子过好,在晚上的例会上,各级领导都在抱怨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的时候。焦裕禄提议大家一起去火车站看看火车站内聚集的灾民,本地不能生存,他们只能背井离乡。这一举动将不少有正义感的领导人拉到了他的身边,并下决心把灾民安置好。在洪灾中,他也是冲在前线,在大家都在为水冲了田而沮丧的时候,他给大家加油打气,连走了一夜的雨路,到了晚上也和大家一起挖排水渠。正是他把自己定义成人民的儿子,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把兰考的灾民安置好,才能时刻想到这里的长治久安,正是这样他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
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人和焦裕禄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吴县长。他是一个把不犯政治错误当做最重要工作的领导人。一张口就是干大事,让党满意。群众是一群无知的,目光短浅的人,骨子里瞧不起。熟不知,群众满意党才会满意。他不能真心的深入到基层做实事,只干表面工作,满口本本主义。在抗洪救灾的时候就请病假,在焦裕禄计划违规用公款购高价粮时偷溜,甚至还写信举报。吴县长和焦裕禄的一次在夕阳下得谈心,让我们看到了吴县长作为老官僚的顽固不化,更让我们对焦书记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焦裕禄把为群众办实事为己任,他经常深入农村,帮村民干农活。可是他从来不收农民的谢礼,即使是一个小时工,这点谢礼也付不了工钱,可是他依然守住了自己的原则,不拿农民的一针一线,还经常为他们倒贴钱付医药费。焦裕禄的廉洁和奉献让他自己的生活更加艰难,孩子们难吃到红烧肉,吃点村民送的鱼也不行,女儿的衣服一穿就是几年,还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即使生活这样清贫,他还带领取消了干部的特殊待遇,他认为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搞特殊化和享受的。
最让人揪心的莫不是他带病抗洪,冒雨看望乡亲了,自己的了重病,伴随着剧烈的疼痛,他也坚持不让人扶,不麻烦别人。在他实在撑不下去住院治疗期间,他心里念的也是兰考的人民。下雨了会想到麦子淹到没有。老潘告诉他洪灾并没有给兰考的粮食造成灾害。他为求证这一说法还要求他们带今年的麦穗给他。
焦裕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深入基层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和领导人学习。他的奉献精神也不仅应该被兰考人记住,还应该被全国人民记住。我觉得还应该被称赞的就是他的妻子和儿女们,守着县委书记甘过清贫的日子。是他们的理解和包容才造就了焦裕禄,这个真正人民的儿子。
能够放下架子,
第五篇:焦裕禄观后感
为官一任,心系一方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兰考、风沙、洪涝、盐碱地,当这些字眼涌现在脑海时,关键词只有一个——焦裕禄。
曾获1991年百花奖最佳影片的《焦裕禄》,讲述了年仅40岁的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在1962年,主动请命,调任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的一段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兰考遭受毁灭性的自然灾害,1年零3个月的时间里,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全心全意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品质和精神不禁让人唏嘘感慨、敬佩感叹。
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40多年了,但他艰苦奋斗、执政为民、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崇高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强大的思想动力、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道德丰碑。
他为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做了表率,他的所作所为告诉我们身为一名党员有义务和责任为百姓服务,为强国、富民奋斗终身。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祖国腾飞、万象更新的新时代,更应该以焦裕禄精神为指引,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去。
一要学习他身先士卒、敬业奉献的精神。为锁住兰考的风沙,他带领通讯员推着自行车在黄河故道的沙丘上调查风沙起因;为改善气候环境,他倡导并亲手在沙丘上种下一颗颗泡桐树;为解决夏季水患,他在洪水季节顶风冒雨不顾个人安危查看水情。正是在这种精神引领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描绘出了兰考发展的新篇章。在我们今天的工作遇到困境时,是知难而上,还是畏惧退缩?是迎难而进,还是推诿扯皮?无疑,焦裕禄同志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二是学习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1962年的兰考是河南最穷的一个县,最困难的一个县:穷山恶水,灾害肆虐,民不聊生,人心不稳。兰考,要他在思想上有经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面对困难
焦裕禄没有动摇,没有退却,他坚定地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拖着重病之躯,以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夙兴夜寐地为兰考人民奔波、操劳,他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治沙治水治“三害”,为查灾情忍着病痛走遍了所有村队,探访了县境内全部沙丘、风口。终于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简便、易行、实用而又符合规律的治理“三害”方法,在重重困难中闯出了一条生路。
三是学习他率先垂范、勇于担当的责任。初到兰考的焦裕禄看到百姓的贫苦生活,在主要领导反对的情况下,带头取消了领导干部的特殊生活待遇;在为解决干部因饥饿浮肿而影响工作时,他又冒着开除党籍公职、锒铛入狱的政治风险主动拍板购买议价粮;当地区公署派专员调查此事时,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他大公无私一心为公的精神赢得了党和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当百姓心存感激送来几条自家养的鲫鱼他又婉言拒绝;看到女儿的破棉袄,看到孩子吃不到肉在哭,他感到无比痛心。对比焦裕禄同志,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带来对世界观、价值观的更大挑战,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必须坚守的信念。
四是学习他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作风。他坚持生活简朴、勤俭办事,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的衣、帽、鞋、袜,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下乡视察,他坚持骑自行车,不坐小汽车;收拾办公室,他要求不装修,维持原样。抱着病痛的身体,忍着肝病的折磨,他常年奔波在农舍、田地,在兰考的470天里,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他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生产大队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风沙最大的时候,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雨下得最大,探流沙的时候,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他严守党纪党规,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子女、亲属谋取任何好处。并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不以恶小而为之”, 焦裕禄同志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在
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
在这个信仰缺失、观念混乱的年代,重温焦裕禄事迹、缅怀焦裕禄功德、学习焦裕禄品质、弘扬焦裕禄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和需要,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强党的建设的客观需要。焦裕禄同志虽然42岁因病痛英年早逝,但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不断推动着兰考人民、全中国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开拓进取、一往直前。
文档为doc格式